【品格提升】走进家乡的蚕种场

作者:姜静 来源:无锡市天一第三实验小学 录入者:许洁 发布时间:2021年06月15日

——天一三小“蚕趣”课程系列报道(二)

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论教育工作时,强调要培养有历史责任感、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。

无锡市天一第三实验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研发“蚕趣”课程。结合地方传统文化,促使学生学习、探究、实践,获得生命的成长与精神的丰盈。通过养蚕、设计、探究、寻访、讲解等趣味性强的实践体验活动,引导队员们感受蚕的奉献精神,体会勤劳朴实的工匠精神,激发队员们奉献担当的精神,提升他们传承和弘扬蚕桑文化的责任感。

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”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,丝绸之路让中国享誉世界。起源于黄帝时期的蚕,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,在当代更以一带一路的蓝图继续影响全世界。围绕学校品格提升工程,结合“蚕趣”系列课程,四年级的孩子们走进西漳蚕种场,以蚕为线索,开展了一堂精彩的蚕桑文化实践课。

蚕桑起源我来访

西漳蚕种场,始建于1926年,由陆子荣创建,由于他有姐妹三人兄弟五人,又名“三五馆”。西漳蚕种场作为江苏省内历史最悠久的蚕种场之一,见证了江浙一带蚕桑业从传统家庭养蚕、作坊养蚕走上工业化历程。

蚕种场以详实的史料,展示蚕桑文脉的古韵和肌理,向公众介绍“丝绸之路”之源的同时,也为后人提供一份研究蚕种培育技术和蚕桑业发展史的实物依据。

四年级的队员们走进了西漳蚕种场,进一步了解蚕桑的悠久历史。通过参观蚕桑博物馆,体验手工缫丝等活动,普及我国蚕桑文化。队员们深知自己肩负着挖掘桑蚕文化的使命,保护与传承好桑蚕文化,并使之发扬光大。

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,认真聆听解说员的讲解,感受着悠久的蚕桑文化。你瞧,队员们驻足在玻璃前,或凝视,或深思,或询问着相关问题。他们对一切都很好奇,他们身上有着难能可贵的求知欲。

随后,队员们走进养蚕室,了解“蚕的一生”,即卵、幼虫、蛹、成虫等系列形态变化;并且动手实践——采桑喂蚕,学习养蚕方法,感受生命的意义。队员们从蚕的身上深刻领会了无私奉献的真正内涵,树立通过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的人生目标!

蚕桑文化我来说

参观西漳蚕种场,队员们对蚕、对蚕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,为了让队员们更好地感受蚕桑文化的魅力,四年级各班组织了蚕桑文化我来说——历史故事分享会。同学们提前收集蚕的各种资料,并在班级里当起了“文化传播者”,你瞧,他们讲得多认真!

蚕桑诗歌我来诵

蚕业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《诗经》,在《诗经》305篇诗歌中,与蚕桑有关的就有27篇。如:“蚕月条桑,取彼斧斤,以伐远扬,猗彼女桑”。“氓之蚩蚩,抱布贸丝。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”。汉代蚕业进一步发展,汉代乐府诗中有一首名诗《陌上桑》(节选):“日出东南隅,照我秦氏楼。秦氏有好女,自名为罗敷。罗敷喜蚕桑,采桑城南隅。……”

为了及时巩固队员们对于蚕桑文化的认知,班级举行了“诗王争霸赛”:

蚕桑诗歌我来诵。看,队员们站在讲台上,身姿挺拔,毫不怯场,一首首蚕桑诗歌娓娓诵来。

蚕桑诗歌我来绘。一幅幅诗配画,绘出了队员们对蚕桑文化的热爱,更绘出了他们争当蚕桑文化传播者的信心与决心。

中国是一个蚕桑历史悠久的国家,通过此次活动,队员们更加了解了我们灿烂的蚕桑文化,“蚕趣”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升了队员们的科学养蚕兴趣,他们参与其中,乐此不疲。

倾听蚕桑史,传承在当代。

汲取蚕精神,奋斗争先锋。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